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御窑金砖的制作分为取土、炼泥、制坯等29道工序,需要历经2年时间,好料才能成就好砖,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详细了解下“取土”和“练泥”的这两道工序吧~
01
取土
苏州御窑金砖的原料为陆慕黄色粉砂形黏土,是位于苏州城东北陆慕地区地下3-4米深的生土,这里地表下的中层土没有杂质,“粘而不散,粉而不砂”,是优质的粘土。
整个取土过程要经过“掘、运、晒、棰、舂、磨、筛”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又称“七转得土”。
取土之前先要经过选泥,经过打洞得知其土层结构,才能鉴别土质优劣。只有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
选好土之后,经过露天晾晒近半年并初步去除杂物,再将其边晒边捶,舂磨细化,数百次地扦、甩、踏、揉,直到把泥块全部扦碎,使土块变小变细,这样才能完成第一步——取土。
02
练泥
经过初筛和细化的泥土可以拿至室内,进行第二步操作——练泥。练泥分为“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就可以用来制坯的泥料,俗称“六转成泥”
首先反复搅拌池中泥水,将筛选好的泥运到池中灌水,反复搅拌池中泥水使之变成泥浆状。再将泥浆放入特制的三重滤布纱网内反复过滤,去除泥浆中杂质,又称沥浆,沥过浆的砖坯十分光滑、细腻,敲之有金石之声。随后,将泥浇在铺好的砖或瓦上,盖上纱布自然晾晒。
晾晒后半干的泥块使用弓弦切开,逐一甩至地上堆拢,再反复在泥堆里踩踏结实,把烂泥练熟,排出泥土中的空气,俗称“踏黄泥”。
当泥稠成泥团时,还需要经过双手反复推揉,进一步排出泥土中的空气。优质的澄泥,因为粘性好,可以搓得很长很长,经过这样操作的泥团使用弓弦切开,其截面才能达到断之无孔的标准。
普通制砖与金砖制作的区别在于,普通制砖并不需要金砖取土过程中的那些筛选和细磨工序,也不需要练泥过程中的那些澄浆和晾晒技艺,只需将土堆踏成稠泥即可完成前两步步骤。可见,“七转而得土,六转而成泥”是金砖制作工艺中最为独特最为精细之处。
暑期活动招募中
暑期正式开启
7月中旬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推出暑期主题系列活动
邀请小朋友们
感受相城文化、体验手作乐趣
快快随御窑君一起来看看吧~
这相有礼或博物馆官方微店
报名参与吧~
01
小金砖制作体验
我们选取了御窑金砖二十九道技艺中的“揉泥”、“制坯”两道工序,并加以改良。小朋友们可通过体验揉泥、弓割切泥、抹平砖坯等环节,感知匠心,在砖身上印上心仪的朝代,或者书写自己的名字,也可以放开想象,画出神奇的图案。于指缝中感受金砖的制作技艺与历史的时光流转,增进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
02
金砖拓片体验
将金砖与拓片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拓片体验中学习非遗技艺,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03
十二生肖印坯
点土成金”金砖匠心体验的灵感便来自一块金砖的修炼过程,并加以改良。我们选用优质的“陆慕黄粘土”,小朋友们可通过填泥、压模、脱模、修坯等工序,最终制成十二生肖作品,来体验工匠精妙的手艺和无限的心血。
关/于/我/们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95号,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主持设计。
作为全国首家展示“御窑金砖”的博物馆,本馆意在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保护珍贵的文化遗存,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鲜为人知的“御窑金砖”历炼过程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
▼
【联系方式】
咨询投诉:0512-66182178
救 援:0512-68763209
【地址】
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西路95号
【温馨提示】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实行实名制预约,
前来参观的游客需在官方微信提前预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