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文物保护
博物馆概况

about

联系我们

Product display

文物保护
(一)保护珍贵文化遗产
       据历史记载,御窑村自古就出产金砖,清代兴盛时,有72户人家、78个窑址为皇宫烧制金砖,被指定为“官窑”。2003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御窑村发现了留存并使用至今的双孔连体御窑、以及部分御窑遗址。
       这座双孔连体御窑就位于博物馆地块的西侧,为当年众多砖窑中保存完整的古砖窑,建于晚清时期,也被叫做“姐妹窑”。古窑南北走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这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所独有,可谓是一件“活文物”。这个姐妹窑目前仍在继续使用并生产金砖。这与一般文物具有极大差别。
       陆墓御窑是国内较少现存的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保护单位。御窑的保存及“金砖”技艺的保护,给研究古建筑和古建筑材料提供了实物依据,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对金砖的研究,可以为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官制、民俗、社会形态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史料。
       此次博物馆的施工建设,整体围绕御窑遗址进行。主体建筑外墙面均采用清水混凝土材料,辅以煤矸石砖相衬,力求保留古典原始工艺的美感,同时在不破坏御窑遗址的前提下进行修缮维护,力求大限度的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展示精妙古法工艺
       除了古窑,园内还复刻了窑群景观,通过整窑、半窑、残窑等多种形态的窑,再现了当时金砖生产场景盛况,通过分解窑的构造,展示了金砖的生产过程。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金砖从土到“金”的过程,凝结了工匠精妙的手艺和无限的心血。取土共有掘、运、晒、椎、舂、磨、筛七道工序,需取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的粘土,即《造砖图说》里所形容的“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乾黄作金银色者”;炼泥更有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泥决定了金砖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工艺的繁复使得仅是炼泥就得持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备好了材料,还需要经过制坯、阴干、烧制、窨水、出窑等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制成一块完整的金砖,制砖之辛苦、工序之细致、手法之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的室内展陈将分为开物、成器、致用三个篇章。以一块金砖的视角,详细描绘了金砖从生产,运输乃至成材使用的过程。开篇列举了金砖制造的九道工序,通过时间轴的推移,讲述了金砖“由土变砖”的神奇过程。中篇通过展陈格局的布置,构筑了姑苏与京城的对望,将金砖从相城到京城的漕运旅途进行分段解读。终篇描绘了金砖在京城致用的故事,通过对史料和实景的展示,诉说了一种地域性物料到一个王朝殿堂的精神历程,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领悟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绝。金砖见证了王朝的衰落更替,记录着人世的繁华变迁。时至今日,金砖的故事仍在谱写着,金砖在博物馆中被我们记忆、使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苏ICP备19014991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苏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