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Product display

最新动态

砖雕,苏式建筑的专属优雅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1-02 10:37:48 人气:5470
开启今天的文章之前,
御窑君想问各位一个问题,
当您进入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前,
漫步在廊桥上时,

是否有被廊桥上栩栩如生的浮雕所吸引?

是否又会好奇,这些浮雕又是什么呢?


今天,这些谜团,由御窑君为您解答。


中国的美,无处不在,

在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的皇宫,
在曲折幽深、素净淡雅的园林,
在青砖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
每当你步入其中,就会发现:
最让人感到惊艳的往往是那些寻常生活中
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
古人云: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雕刻,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工艺,
工匠们在木石砖瓦上雕以图案、花纹,
雕刻方法复杂多样,
风格古典而清雅,

为中国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砖雕俗称“硬花活”,

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它是以砖为基本材料,

由陶艺、石雕等工艺发展而来,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

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砖雕艺术。


清代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说:
“大厅前必有门楼,
砖上雕刻人马戏文,
玲珑剔透。”
凡有古建筑处,
都能看到砖雕的身影。 

砖雕,或写实,或写意,兼而有之。写实,它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造型,通过雕刻工匠传神的刀法,传达着某种生活、文化、理念;写意时,或动物或植物花卉,每一个动作,每一片枝叶,每一种图案,都传达着一种期盼、祝福、情绪和精神。文字砖雕,或家训,或哲理名言,或古诗,“兼工带写”,这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而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廊桥用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


古诗词

相 城
清·姚承緒
一川四望影空明,曾是吳王舊相城。
靖難風雲歸釋子,棲真翰墨屬先生。
但教老輩尊耆宿,何用奇門制勝兵。
終古詩壇推白石,笑他北郭枉高名。

作者简介:

姚承绪,清代文学家,字缵宗,一字八愚,道光年间吴县诸生。博学能文,力功于诗,日课一首,吴中胜迹题咏殆遍。著有《吴趋访古录》、《留耕堂诗集》等。

翻译:

在这条河流上眺望四方,河面上的倒影清晰明了,那就是历代吴王的曾经的领地——相城。“靖难之役”引起的动荡,要归咎于姚广孝这个僧人的煽动。精妙纯粹的书画文章,是属于沈周先生的独特风采。只要治理国家的先辈们学会尊敬德高望重的老人,哪里还用得着策划计谋、出兵列阵来打仗夺取天下呢。自古以来,诗坛都推崇沈周先生这样的名家,北郭四子枉费名声远扬,与他相比也只是一场笑谈而已。


陸墓寺
宋·萬俟紹之
距城才五裡,野景自蕭然。
塘水清環寺,窯煙黑翳天。
市多沽酒旅,橋列賣魚船。
欲酹宣公塚,淵陵幾變遷。
作者简介:
万俟绍之(生卒年不详),字子绍,自号郢庄,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居住在常熟。为万俟离曾孙,力学好修,其文闳肆,其诗清严。
翻译:
距离苏州城北仅仅五里的陆墓寺,野外的景色一派萧条。清澈的塘水围绕着寺庙,烧窑的黑烟遮蔽了天空。集市上有很多前来买酒的旅人,桥下排列着卖鱼的船家。想到陆宣公的墓前祭一杯酒,然而他的陵墓已经经历了数次变迁,无从寻找。


泊陸墓鎮

近代·葉昌熾

傳芭何處為招魂?目斷浮雲蔽日昏。

鐘蘆神京終冥宅,衣冠故國漫爭墩。

陶家燒土還成市,齊女思鄉別有門。

今日蟲天正安穩,秋風看制半閑盆。

作者简介:

叶昌炽,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号缘督庐主人。原籍是浙江绍兴,后来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市)。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收藏家。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官,参与撰《清史》,后入会典馆,修《武备图说》,迁国子监司业,加侍讲衔,擢甘肃学政,引疾归,有五百经幢馆,藏书3万卷。著有《语石》、《藏书纪事诗》、《缘裻庐日记钞》等。

翻译:

祭祀的舞者相互传递着香草,是在召唤谁的魂魄?眼望着漫天的窑烟遮住了视线,日光也变得昏暗。曾经鸣响着音乐的富贵都城,最终成为了坟墓,前朝的官宦子弟们如今也只是散乱的土堆。陶家仍有很多砖窑在烧制,齐女思念家乡也另建有齐门以便于望乡。今天蟋蟀的动静十分安稳,我在秋风里欣赏着蟋蟀盆的制作。


蘇遊雜詩八首(選一)
(近代·湯國梨)
故鄉雖好不歸去,客裡西風兩鬢秋。
不是洋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
作者简介:
汤国梨,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的夫人,字志莹,号影观,出生于浙江乌镇的平民之家。她性情刚强,有丈夫气概,且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胸怀政治抱负,为近代女子先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1980年7月27日,汤国梨以98岁高龄病逝苏州。
翻译:
故乡虽然美好,但我却不想回去。在他乡的西风中,两鬓都已霜白,染上了秋色。如果不是为了洋澄湖蟹的美味,我又何必在苏州长住呢?

蠡塘懷古
清·沈藻采
破吳辭越路迢迢,一棹歸游壯志消。
舸載西施仍愛國,書招文種為同朝。
三高笠澤祠堂在,千古銀塘姓氏標。
金鑄清風空想像,舟行到此且停橈。
作者简介:
沈藻采,清代著名史学家,编有《元和唯亭志》。
翻译:
范蠡辅佐勾践攻破吴国,辞去越国官位,经过了漫长的路途。他乘上小舟归隐民间,放弃了从政时豪壮的志向。虽然用小船载着西施共同游乐,心里仍牵挂着故国,遣人写信给文种大夫劝其与自己一同隐退朝堂。笠泽的三高祠堂内如今仍供奉着范蠡,这个历经千年时光的澄净水塘也以他来命名。我只能在秋天清爽的风中凭空瞻仰过往的历史,让船家在此处暂时停下前进的船桨。

金砖传说

相土尝水
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坐上王位的当年,就雄心勃勃地要把吴国的繁荣推向鼎盛。为了兴建扩大城池,于是把客居在吴的楚国军事家伍子胥请来担任吴大城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伍子胥相土尝水,走遍了现在苏州城的所有乡镇,发现相城陆墓的泥黏性极强,质地细腻,于是立即在现相城陆墓一带筑窑烧制城砖。烧制城砖的时候,有个窑工随口说了声:“我们这里的泥呀,真是好得不得了,制的砖坯粘性足,可以和年糕比一比。”这个比喻传了开来,传了若干代,延生出了一则民间传说,说伍子胥筑城时,考虑到日后或有灾年,特地把一批年糕当城砖砌到了城墙上。伍子胥死后的某一年,苏州发生了旱灾,颗粒无收,饥民哀泣,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曾留下遗言:“遇荒年,啃城砖。”便叫大家去刨城墙上的砖块,结果找到了许许多多年糕,救了不少人的命。这个伍子胥用年糕筑苏州城的传说,就是从相城砖生发出来的。
造砖图说

明代工部郎中张问之因在整理造砖工艺一书,借机派自己的助手黄展进入顺发大窑协助窑主方林生管理窑场,并学习造砖工艺。于是黄展就跟着班主曹立清学习制砖烧砖的技术。三个月后,不仅基本上掌握了烧制金砖的各道工序,而且管理有方,使得窑工弟兄齐心协力,三个月后金砖出炉的合格率非常高。半年后,黄展离开了窑场,并带回了曹立清对烧制金砖工艺的笔记。张问之收到这份资料,如获至宝,这对后来《造砖图说》的编写起了不小的作用。




金砖进京

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把皇城从南京搬到燕京(今北京),造起了金銮殿,在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方砖铺设金銮殿的时候,少师道衍和尚力荐家乡苏州长洲县(注:现相城)陆墓余窑村烧制的方砖,江苏钦差徐亮举荐西太湖边的薛墅村。朱棣于是发下圣旨,这两家大窑同时烧制,比较之后,再由工部检验,定下用谁家的方砖铺设金銮殿。
余窑主和薛窑主开始了烧制方砖的比赛,几天之后他们来到了万人码头。官府最终选择了薛窑主家的方砖。但是余窑主不服气,特地派人去薛墅村进行打探。当薛窑主家的金砖运往京城之际,余窑主放了一块自家的砖,跟随去了京城。在官府进行检验之际,余窑主和薛窑主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锯开方砖,后发现余窑主的方砖断面非常细腻,没有任何气泡,而薛窑主家的方砖里面都是洞。最终余窑主家的方砖便铺进了金銮殿。
2006年,剧作家万金声根据这只故事,改编成中篇弹词《天下第一砖》,搬上台演出之后,受到观众热评。2007年2月,《天下第一砖》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戏曲家协会评为第二届省曲艺“芦花奖”。


同心制砖

这句俗语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源于北窑的窑主艾万顺。他年过花甲有意交班给他的三个儿子,正愁如何交班他想起了堂叔,堂叔是个读书人,认为该谨慎对待,艾万顺知道他的三个儿子各有所长,交给谁都不放心,为此堂叔给出了个主意,让艾万顺佯装生病,三个儿子都尝试当了窑主,可谁都没有做好,最后通过艾万顺的因势利导,三个儿子终于明白只有齐心协力,取长补短,才能够共同把窑厂发扬广大。而“有事请师”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砖雕文化,匠心独运


在《中国古代建筑-砖雕》一书中提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一凝固音乐中最美妙、最动人、最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




砖雕文化反映了精、雅、细、气的艺术风格。
用料的精,苏州陆墓御窑金砖,质地坚硬细腻,色泽青润,“断之有色,断之无孔”,是用作砖雕的上好材料。
技艺精湛,无沦是浅雕、浮雕、圆雕还是镂空透雕,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布局高雅,画面丰满而颇具层次美感,体现出苏派雕刻纤细秀丽的特点和清新淡雅的文人审美倾向。

如何,是不是被这样一种苏式的优雅所深深着迷?

在御窑金砖博物馆,您不但可以欣赏,

也可以把喜欢的作品带回家!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创体验馆里的砖雕作品,把优质的阳澄湖澄泥、传统的秘制工序、和苏派雕刻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心作品。






PS:购买小贴士

具体购买事宜可至文创体验馆内服务台咨询购买

文创体验馆前台咨询电话:0512-6512773

下一个:人间四月天,在苏州创博会里做一块最美金砖!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苏ICP备19014991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苏州网站建设